广州白云山陈李济药厂有限公司隶属于广州医药集团有限公司,是在沪、港两地上市的广州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。
南药老号 生生不息
每一位陈李济人都知道这样一个故事:公元1600年(明万历二十八年)岁末某日,商人陈体全在外地收到货款,乘船回广州,到码头后匆忙上岸,遗落货款于船上,被同船的李昇佐拾得。陈发现货款遗失,四处寻找,发现李昇佐已在码头久候失主。
陈体全为李昇佐的高厚情谊所感动,引为深交,又将遗金半数投入李原在广州大南门己未牌坊脚(今北京路194号)经营的中草药店,取名“陈李济”,寓意“陈李同心,和衷济世”。
这个故事,蕴含着陈李济中药文化的核心精神——“诚信为本,同心济世”。2010年,陈李济在创立410周年之际,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“最古老的正在运营的制药厂”(“oldest operating pharmaceutical factory”)认证,它诞生的时间比同仁堂早69年,比西方最早的制药企业德国默克早68年。如今,“诚信”与“济世”的文化传统,已经伴随陈李济走过400多年的岁月,并支撑其屹立于新时代的大潮,推动南药老号生生不息,历久弥新。
诚信传承 老店尚新
早在创立之时,两位创始人就定下合约:“本钱各出,利益均沾,同心济世,长发其祥。”
在明代,这种资本合作、按股分利的模式,实际上是现代企业股份制管理的雏形。此外,陈李济明确规定,两姓家族子女互不通婚,且轮流选举族中德才兼备之士担任司理,避免了陈李济变成单一的家族企业。
此后,陈李济从药店发展到药厂,又在 19世纪20年代开始发展外向型经营。当时,“陈李济”的产品由于质优价廉、便于携带,许多出国谋生的国人为防病所需,携带出国,进而引销到新加坡、马来西亚、越南、泰国、缅甸、印尼等地。1826年(道光六年),陈李济在广州十三行开设一个批发所,作为产品输出、洋药原料输入的口岸贸易机构。后来还在香港、上海、澳门、新加坡等地设支店,形成了跨省、跨国的经济网。到民国初年,陈李济已进入产销的“黄金时代”。
除管理与经营外,作为制药企业,最能体现陈李济革新精神的还是制药本身。陈李济广集古代固有成方、验方,悉心研究炮制技术,制成各种疗效独特的古方正药。早在1650年(清顺治七年),陈李济便创制乌鸡丸,该产品后来衍生出御用名药乌鸡白凤丸。
据《广州医药志》记载,“清同治皇帝,偶患风寒,腹痛吐泻,经御医推荐,服用广府陈李济追风苏合丸奏效,龙颜大悦,遂敕赐‘杏和堂’三字的封号,以示表彰。”光绪年间,两朝“帝师”翁同龢为陈李济题写店名,“陈李济”三个鎏金大字至今尚存。
广东地处岭南,自然气候潮湿,传统的中成药易发霉变,且一些芳香类的中药材因药性挥发而影响整体药效,也无法满足人们远足之需。陈李济因地制宜,形成了许多流传至今的精湛工艺。康熙年间,陈李济人总结出煮蜡、串圆子、蘸蜡、鎅壳、入丸、封口、剪蒂、盖印等8道手工工序,用蜂蜡与木蜡混合浇铸成蜡壳,先割成半球形,然后将丸药裹在其中,再用蜡密封,使药物可久存而不变质。蜡丸这一革命性的工艺,起初因工艺复杂先用于贵重药品,自动化生产之后,这套封装工艺被中成药企业广范采用,延续至今。
清末,每逢科举秋试,陈李济运送追风苏合丸、养心宁神丸、附子理中丸等等药物进京,以应考生不时之需。当时只有陈李济的药丸以蜡壳包装,保证药丸品质不变,效果显著,故特别引人注目,为陈李济赢得“广药”之誉。在当时的全国中成药制造行业中,形成广州陈李济、北京同仁堂、杭州胡庆余堂三大名家齐头并进的格局。
品质恒远 正药济世
陈李济的制药创新,始终以坚守“古方正药、真材实料”为基础。如鹿茸、人参必选东北地道药材,还有化州橘红、德庆何首乌、肇庆芡实等,均选上乘。民国初年陈李济的仿单(药品说明书)载:“本药行创设三百余年,所制各项丸药,悉遵古法及家传良方,采药必选地道,配制务依法规,是以按方服用,无不有效。”若市面药行、药栈供货难以满足要求,则派人到产地直接采购;平日备料不足,宁可停产;工艺再繁复,也不减少任何一道工序。
民间流传广东有三宝:陈皮、老姜与禾秆草。《本草纲目》载:“柑皮纹粗,黄而厚,内多白膜,其味辛甘……今天下以广中(新会)采者为胜。”清末民初著名中医学家张寿颐说:“新会皮,橘皮也,以陈年者辛辣之气稍和为佳,故曰陈皮……其通用者新会所产,故通称曰新会皮,味和而辛,不甚烈。”陈皮有川陈皮、福建陈皮、广陈皮等,以广陈皮为上品,广陈皮中以新会产地的陈皮为正品。
数百年来,每逢广东新会冬柑上市季节,陈李济药厂都会派人大量收购冬柑皮,就地加工晒干,然后用草席袋包好,每袋以竹牌标明年号,运返广州总厂。
过去,总厂是木楼结构,果皮仓设在二楼。果皮仓位于炉灶的上方,楼下制药炼蜜时,高温加热的蜂蜜香味上升,果皮仓里的果皮受蜜糖蒸气长期熏染,变成黑色,内肉变成深茶色,香气持久,再经陈李济秘制工艺炮制,久煮不烂,化痰理气功效独特。
清代,陈李济陈皮被列为广东每年进奉的贡品,当时的达官贵人以拥有陈李济陈皮为荣耀。1938年6月6日,陈李济药厂遭日机轰炸,厂房起火,最先抢救银仓,其次抢救陈皮。次日即请专船将陈皮运回乡下河清。
陈李济现存少许百年陈皮,是目前可考证有实物的文物陈皮,已列为陈李济“镇厂之宝”,其中年份最长的有170多年。
新中国成立后,享用过这种稀有“百年陈皮”的至今不超过5人。1950年代,时任广州市副市长、陈李济司理李朗如每年都要拿一两“百年陈皮”送给宋庆龄和何香凝。1985年,社会名流霍英东、黎雄才参加陈李济创立385周年庆典,陈李济赠霍、黎二人典藏百年陈皮,霍英东赞赏说,“这比黄金更珍贵。”
炮制陈皮所体现的工匠精神,被陈李济人应用在制药的各个方面。陈永涓是陈李济创始人陈体全的后人,1980年进入陈李济工作,一做就是三十多年。刚进陈李济药厂时,陈永涓被分到制丸组负责盖印环节,“在蜡壳的圆顶上印上药名,弧度要刚刚好,字四角分明,速度还得快,每次一抓就要抓到刚好五粒,‘咔咔咔咔咔’五下后,就扔到一个盆里。”半年后上手了,开始做双印,在蜡壳的圆顶上印两个章。质检员随时抽查,“没有印章,客户拿到手就不知道这个丸是什么药,所以不能有漏印。”
进厂工作的第一天,陈永涓就被提醒,工厂生产的是特殊的产品,用于治病救人,不容有失。“从选购药材到产品销售,每个环节都经过严格把控。我们装蜡丸的蒸笼上有员工的号码,号码最后会印到包装盒上。出现漏印或者空壳,收到客户投诉,那个号码的员工就会被扣掉几乎所有奖金。”
几百年来,在严格制药管理之外,陈李济还遵循着“救济扶危”的条规。
在清代和民国,处于闹市中心的陈李济老铺门前过客甚多,店中员工若见路过的饥民、难民晕倒,必须出门施药相救;夏日炎炎,广州街头各种挑担、拉车苦力过往,陈李济又在人行道设茶缸,免费供应茶水。
当时,广州城池围绕着横街窄巷,民房多为砖木结构,居民又以木柴为燃料,经常发生火烛。而官方没有设消防设备,一旦有火灾,各家自理。陈李济选拔精壮工人成立义务消防队,并从国外购置消防车,配置水枪、火钩、水桶、大小绳索、斧头、竹梯等等工具,还有药箱随行,以备救急。消防队旗黑色,上书“陈李济”三个白字,水车写有“杏和堂”“救济扶危”字样。一遇火警,队员立刻停产出动,此善举一时传为羊城佳话。
名牌产品 造福社群
四百余年,古方正药。陈李济创业初期即广集良方,以精湛工艺研制各种疗效独特的古方正药,清末民初就生产有膏、丹、丸、散、茶、酒、曲、锭等八个剂型中成药,销路遍及南北大地,远至东南亚各国。据载,清同治皇帝偶染风寒,服用了陈李济“追风苏合丸”,药到病除,称其神效。由此,以“杏和堂”为商号的广东陈李济名躁大江南北。
而在现代化改造的进程中,陈李济仍继承手工作坊时期的工匠精神,“古方正药”至今还是陈李济一直坚持的制药宗旨。
陈李济之所以能绵延400余年,除科技创新外,陈李济还顺应时代,借力大数据,调整经营结构,致力于将现代的大数据分析和传统中医的个性化治疗结合。
“例如,我们依靠大数据统计出大部分人的症状,生产出适合大部分人的药,先解决最主要的矛盾;有特殊的问题,可以在后台找我们的医生。我们都有二维码,你一扫进去,就可以告诉医生,原来是什么症状,吃了这个药以后有什么感觉,如果距离药厂近,还可以直接和医生见面。医生根据患者说的症状,指导患者怎么用药,或者说要加减哪一种药,甚至具体到在一天的什么时候用药——早上是体内阳气生发之时,中午阳气生发到极限,然后渐渐衰退,傍晚时阳气入阴,到了夜晚则潜藏起来,这在中医都是有讲究的。”
中医讲究“天人合一”,用药因人、因时、因地而异,这种“个性化治疗”,与时下医学界倡导的“精准医疗”相契合。陈李济通过对未来行业和产业形态的预测,倡导精准诊疗、精准用药和“个性化定制”等理念,让其绵延400余年的“诚信为本,同心济世”精神,在新时代下焕发出新的活力。
在产业上,“个性化定制”主要表现为优化产品结构。一个突出的例子是陈李济“百年陈皮”大健康产业的启动。
2015年10月27日,陈李济发布产业战略发展规划,建成陈李济“百年陈皮”秘制工艺生产车间,并与多家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合作,探索“私人定制”的体验式陈皮经济模式。针对不同受众,进行产异化产品定制,如根据年份不同,设置四个级别:“应用级”——5年以上的陈李济百年工艺陈皮,主要用于年份陈皮产品推广及作为衍生产品原料;“收藏应用级”——15年以上,主要用于市场收藏及高档消费;“收藏级”——15年至25年为中低档收藏、25年至35年为中高档收藏、35年至50年为高档收藏,50年以上则主要用于宣传拍卖;“国宝级”——“百年陈皮”是国家级文物,不参与市场买卖,只用于一些文化展出和品牌文化活动。
在与陈李济合作的机构中,中国中医科学院与陈李济就陈皮秘制工艺、陈皮成分、机理、鉴定标准开展专项研究。而中国中医科学院是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的工作单位,也是中国中药类的顶尖研究机构。
陈李济目前主要生产中药口服固体制剂,剂型有传统的丸剂和现代的胶囊剂、片剂、颗粒剂、滴丸剂,现阶段已形成了心脑血管类、风湿骨痛类、妇科类、滋补保健类、呼吸类、消化类六个产品系列,主要产品有壮腰健肾丸、乌鸡白凤丸、补脾益肠丸、喉疾灵胶囊、咳喘顺丸、胃疡宁丸、养心宁神丸等。多个产品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及国家、省、市名牌产品、优质产品称号。龙头产品——壮腰健肾丸已遍销全国,并以超过一半的市场份额领先于国内所有同名产品。